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观点 | 重磅齐聚,共商“以人为本,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CCAPP秘书处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2021-04-1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11月21日上午,在“空气质量、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环境、气候、健康等领域的领导、专家,共同就“以人为本,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题,讨论了如何从保护公众健康的角度,设计空气质量标准及改善措施,从而全面推动、实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管理。

 


汪键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副司长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圆满实现,工业园提升改造带来了巨大贡献。为巩固和深化工业园提升改造的空气改善贡献,需形成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2016年11月,我国出台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构架了排污许可制度的顶层设计,后通过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为该制度建立了法律依据。

排污许可证对空气污染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为企业遵守排放标准提供了详细说明,也为执法人员依证执法提供了便利。下一步,需思考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排污许可制度,促进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协同管理。

Dale M. Evarts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空气质量计划与标准办公室前官员

 

能源结构改革及脱碳发展是实现空气与气候协同管理的必要手段,但该类措施很难推进。因此,公众的大力支持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健康问题,所以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公众健康将成为实现协同管理的有效切入点。开发空气污染与健康效益评估工具(例如美国环境保护署开发的BenMap),将有助于传播和推广协同管理措施。

过去几年里,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归功于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这些方案、机制对其他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需要被广泛推广。

此外,年轻人正强烈期盼我们可以解决环境及气候问题,现在我们有解决问题的工具,但需要制定更有野心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Denise L. Mauzerall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与国际事务教授

通过评估居民、电力、交通和行业变革,对空气污染物排放、空气污染物浓度、健康效益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发现有效提高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协同管理效益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评估和权衡政策措施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是通过评估各项措施,发现提高工业用能效率、推进居民用能和汽车行业电气化,可以使改善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公众健康的协同效益最大化。但使用化石燃料发电并不能带来气候效益,甚至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如使用煤炭和合成天然气发电)。因此,发展绿色电力至关重要。

三是在发展电气化的同时,应减少电力传输系统中SF6气体的使用(该气体因大气寿命为3200年被称为最强温室气体)。

潘小川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过去20年,我国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了新突破

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的精细化。基于高密度的大气污染数据,逐渐实现从简单的时间序列研究,过度到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空间差异研究。

二是改善了健康结局研究的评估方法。从简单计算死亡人数,到通过评估、使用疾病损失寿命年,估算大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

三是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如比较连续重污染天气和间隔式重污染天气对健康影响的差异。

四是分析了大气污染改善措施的健康效益,如通过估算可减少的过早死亡人数,评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措施的健康效益。

 


毕军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基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许,未来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研究,可关注以下四点:

一是向更精细化发展。研究应针对不同人群,分析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导致的健康影响,并特别关注污染物暴露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二是基于精细化的健康风险研究,探究不同人群的健康防护需求,并给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三是关注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心理健康影响,以及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心理健康效益。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对神经系统、脑功能及认知功能造成损害,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增加自杀风险。

四是加强短期高浓度大气污染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推进重污染天气管控。

魏永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

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基准委员会委员

 

大气环境基准研究方面,我国至今未发布环境空气污染物基准文件,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主要参考国际上的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究成果,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及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基准的研究成果。因此,应积极推进环境空气污染基准的研究,为科学制定适合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提供有效依据。此外,优先关注有毒有害物的减排,可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基础上,快速获得较大的健康效益。

 

范中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近年来,已有大量国际研究证明了环境、颗粒物、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但污染物在我国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可能有别于国外的影响程度。因此,需积极推动我国本土的健康影响研究,不盲目使用国外的研究结果。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应鼓励医学和环境领域学者、机构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各取所长,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黄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世卫空气质量、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组成员

 

近年来,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人群的总体暴露健康风险(特别是慢性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并不会随着某一个特定污染物浓度的降低,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我国未来应开展多污染物的联合作用暴露评估研究,助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有可能与2020年发布新的空气质量导则,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将面临新的思考和挑战。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空气污染治理、健康风险研究的经验和技术,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中国有着重要的经验和技术输出使命。

“空气质量、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研讨会”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信息>>>

【CCAPP秘书处根据会议速记稿整理】

往期回顾

一图读懂 | 减排“潜力股” — 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减排潜力

热点研究 | 佩戴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污染物吗?

小 数 据  | 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改善真的矛盾吗?

让我们共同创造

   世界级洁净空气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